《埃博拉前線》總導演楊文軍:創作醫療題材不能只拍“大場面”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沈杰群
日前,正在播出的重大現實主義題材故事片《埃博拉前線》,以2014年中國醫療隊奔赴非洲抗擊埃博拉疫情這一事件為核心原型改編。
該劇講述了病毒學家鄭書鵬(羅晉 飾)和所在的中國醫療隊忽然遭遇西非埃博拉疫情大暴發,在有限的醫療條件下,他們用精湛的醫術與病毒展開艱苦卓絕的戰斗;同時,華裔調查記者何歡(毛曉彤 飾)因暗訪一樁鉆石走私案而深入西非,與中國醫生醫道無界、生命至上的理念產生共鳴,加入了共同抗擊疫情的隊伍。
日前,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專訪時,《埃博拉前線》總導演楊文軍表示,劇中諸多人物角色都有真實原型?!拔覀儼阎袊墙?0年間許許多多的醫生護士的例子,作了提煉,凝聚到了主要角色身上”。
劇中羅晉飾演的鄭書鵬,原型人物之一就是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普外科主任醫師曹廣。曹廣當初在幾內亞的搭檔醫生蓋斯姆,因感染埃博拉病毒去世,這段真實經歷在劇集中有所呈現。
這兩年間,繼參與執導《在一起》《功勛》后,《埃博拉前線》是楊文軍執導的第三部重大現實題材劇集。他透露,接下來還會拍一部醫療劇,改編自一位曾經留美的醫學博士撰寫的小說,展現性格有趣、工作敬業的急診科醫生。
中青報·中青網:拍攝《埃博拉前線》的契機是什么?
楊文軍:很多人可能不知道2014年中國援非醫療隊抗擊埃博拉病毒的行動。中國醫療隊援非歷史近60年,已經有54支醫療隊在非洲實實在在做了幾十年的工作。
那些在背后默默付出的醫護人員非常不容易,我們有責任用劇作的方式把他們表現出來、宣傳出去。查詢資料時,很多故事非常打動我。我們劇中用到了幾十年來援非醫療隊真實案例里面的一些細節,包括劇中“何東”醫生所在家庭“祖孫三代援非”的設定。
另外,我們希望通過這部劇為觀眾展現一個此前并不太了解的真實的非洲。非洲對大家來說很神秘,它是一片最古老的土地,擁有幾千年文化傳承的力量。我接觸到的非洲演員也都很質樸,很敬業。
中青報·中青網:《埃博拉前線》和其他類型劇比有哪些特別的設計?
楊文軍:有一句醫生的格言叫“偶爾治愈,常常幫助,總是安慰”。埃博拉病毒是致命的,在最初沒有疫苗的時候,我們的醫生能做些什么?這背后有很多動人的助人細節。
比如劇中有醫生一開始太想治病救人了,沖在第一線,結果因為違規被要求去刷靴子。曾經跟她同臺手術的護士很難過,提出疑問:“我們來是打仗的,怎么現在來打雜了?”但那位醫生非常平靜地說:“我們現在能在后方給他們擦槍、上子彈,我認為我很重要?!?/p>
我覺得醫療題材影視劇不能一味追求拍救人的“大場面”,應該更多地走進醫生、護士、病人的真實內心世界——這一點更考驗功力。我做得遠遠不夠,還需要慢慢探索。
中青報·中青網:觀眾評價你是一位“細節控”導演。在執導影視劇時,你會用“完美主義”來自我要求嗎?
楊文軍:我不認為自己是一個有天分的導演,我相信勤能補拙。所以做導演二十多年來都靠堅持,以及細節上的雕琢來完成。有時候劇本層面的內容再提高一分都是很艱難的,如果不能再加分了,我就通過其他技術手段提高半分。
從自身來說,做導演是比較糾結的,有時候需要下沉到所有細節,跟著演員一起被情境感動;但有時候導演又必須跳出來,以觀眾視角審視這一段情節。這就是導演跟自己博弈的過程。